在经典影视与文学作品的演绎中,“三昧真火”常常被赋予神秘而强大的力量,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例如在电视剧版《西游记》第七回“八卦炉中逃大圣,五行山下定心猿”里,孙悟空被擒后,太上老君将其投入炼丹炉,用的“火”便是“三昧真火”。然而,原著中却并非如此描述。原著里太上老君奏道:“那猴吃了蟠桃广发E配,饮了御酒,又盗了仙丹,我那五壶丹,有生有熟,被他都吃在肚里,运用三昧火,煅成一块,所以浑作金刚之躯,急不能伤。不如让老道领去,放在八卦炉中,以文武火煅炼。炼出我的丹来,他身自为灰烬矣。”由此可见,太上老君是用“文武火”来“煅炼”孙悟空,并非“三昧真火”,反而是孙悟空自身运用“三昧真火”将所偷
仙丹煅成一体,成就了金刚不坏之躯。
“三昧真火”本是道教术语,在道经里有着特定内涵。那么,文学作品中的“三昧真火”,其含义与功用是否和道经一致呢?
道经中“三昧真火”的含义“三昧”源自佛教术语,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,也作“三摩地”“三摩提”等,含义广泛,通常指通过修炼达到的寂定心境,可意译为“定”“正定”等。
展开剩余86%“真火”是道教内丹学术语,据胡孚琛《中华道教大辞典》解释,“真火”指“真神之火,无形之神火,先天之火”。内丹学认为,有形之火为凡火,如燃烧的烛火、识神之火;无形之火为真火,像未燃烛中所含的先天神火、元神所含之火。凡火与真火并非完全割裂,二者关系如同烛未燃时火之潜能与燃时火之现实,不可分离。修行者应养真火,防止其转化为凡火。简而言之,真火在内丹学中可理解为“无形无象的能量”,它不同于有形的凡火,却是有形之火生成的前提。
从“三昧”与“真火”的表面含义看广发E配,三昧真火可理解为人体在定中所生成的能量或精气,这种解释与道经中的解释有相通之处,但并不完全一致。
道经中对“三昧真火”的说法众多,不同道经解释各异。主流观点是将三昧分为上昧、中昧、下昧,把火分为君火、臣火、民火,分别对应人体之心、肾、膀胱(具体对应顺序各道经有所不同)。例如《真仙秘传火候法》记载:“心为之君火,而曰上昧;肾为之臣火,而曰中昧;膀胱为之民火,而曰下昧。三气聚而为火,散而为气,故曰三昧真火也。”曾慥《道枢·指玄篇》也提到:“吾有真火三焉:心者君火也,其名曰上昧;肾者臣火也,其名曰中昧;膀胱者民火也,其名曰下昧。聚焉而为火,散焉而为气。”万尚父《听心斋客问》则说:“心为君火,膀胱为相火,大肠为民火,三火熏蒸,神气乃交……佛书亦曰三昧,三译曰正,昧译曰定,言水火俱正定中生也。”由此可见,“三昧”指的是心、肾、膀胱,“火”指的是凝聚之气(所谓“聚焉而为火,散焉而为气”),“三昧真火”指的就是凝聚聚合的“三昧”(心、肾、膀胱)之气。
道经中“三昧真火”的作用三昧真火在道经中的作用可分为对内和对外两方面。
对内而言,针对修炼者的“形体”,三昧真火作为内丹修持达到一定境界的体现,对修持者自身形体有着重要作用。《西山群仙会真记》记载:“或有阴鬼作梗,邪魔为障,但于静室中,闭目冥心,升身正坐,三昧真火自起,一烧而魔鬼消散。火过清凉,了无一物。”《修真太极混元指玄图》也提到:“内观起火除三尸,内观起火除七魄,内观起火降群魔,内观起火杀五鬼,内观起火杀九虫,内观起火除疾病,内观起火炼形质。又曰焚身。”可见,三昧真火可杀身内的“三尸九虫”,消除疾病,降伏群魔,炼化阴质等,这些都是对修炼者自身形体的作用。
对外而言,三昧真火能让“鬼神不敢近,水火不能害”。《修真太极混元指玄图》记载:“右件起火诀,须是有内丹而起丹中纯阳之气,而曰正真之火。若以心为君火,肾为臣火,膀胱为民火,是为三昧真火……内丹起火,鬼神不敢近,水火不能害。”因为三昧真火是道者修持所得的“纯阳之气”,体性神不敢靠近。至于“水火不能害”,则超出了常理认知。此外,道人作法时,也常请神“与吾放三昧真火”来烧灭鬼神。如《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书大法卷之四》记载:“法,掐中指上节,取东南气,书符,于患人面前烧召。存神将貌若将军,手擎火轮,仗剑,踏火车火云广发E配,从东南而至。祝曰:吾奉玉清真王敕,召火轮烧鬼将盖兴,与吾放三昧真火、烧灭鬼神。病人安痊,魂魄安宁。疾。”不过这里的三昧真火由神灵放出,与内丹修持中人体内升起的“三昧真火”并非同一概念,此处暂不讨论。
还需特别说明的是,“三昧真火”虽名为“火”,但并无燃烧外物的功能。从其含义可推断,它是人体内凝聚抟结的“气”,可理解为无形无象的能量,即便转化,也只能变成人体内某种有形之“火”,与寻常意义上的“火”毫无关联。李时珍将人间之火分为十二种,并区分阴阳。《本草纲目拾遗》说:“火有阴阳,乃太极之妙蕴。人尽以火为纯阳,不知有阴火。惟圣人知之,故离卦中虚,阳中有阴也。坎卦中实,阴中有阳也……阳火无质,以物为质,然后寄其形以燃物。阴火有质,不必寄形于物,而不能尽焚诸物……濒湖(李时珍)统十二火以分阴阳……人身之阴火二:命门相火,三昧真火……命门相火即人身欲火,与三昧真火皆能自焚不能焚物。”可见,命门相火与三昧真火皆属于人身之阴火,能自焚却不能燃烧外物。
古代小说中的“三昧真火”多部中国古代小说都提及三昧真火,这里以《西游记》《封神演义》为例进行分析。
先看这两部小说中“三昧真火”的含义。《西游记》第四十一回描述:“这火不是燧人钻木,又不是老子炮丹,非天火,非野火,乃是妖魔修炼成真三昧火。五辆车儿合五行,五行生化火煎成。肝木能生心火旺,心火致令脾土平。脾土生金金化水,水能生木彻通灵。生生化化皆因火,火遍长空万物荣。妖邪久悟呼三昧,永镇西方第一名。”众神道:“说起他来,或者大圣也知道。他是牛魔王的儿子,罗刹女养的。他曾在火焰山修行了三百年,炼成‘三昧真火’,却也神通广大。牛魔王使他来镇守号山,乳名叫做红孩儿,号叫做圣婴大王。”(第四十回)由此可见,这里所说的“三昧真火”与前文定义大体相同,也是指人体(或有情)经修炼形成的先天之气(但具体含义有差异)。回头再看前文引用内容,“那猴吃了蟠桃,饮了御酒,又盗了仙丹,我那五壶丹,有生有熟,被他都吃在肚里,运用三昧火,煅成一块,所以浑作金刚之躯,急不能伤。”这说明孙悟空运用体内的先天精气将仙丹内化,煅成一体,从而练就金刚之躯。
《封神演义》对“三昧真火”也有直接描述:“话说姜子牙用三昧真火烧这妖精,此火非同凡火,从眼、鼻、口中喷将出来,乃是精、气、神炼成三昧,养就离精,与凡火共成一处,此妖精怎么经得起?”(第十七回)此外,书中还常出现类似文句:“又见子牙骑到,把打神鞭祭于空中,闻太师难逃这一鞭之厄,只打得闻太师三昧火喷出三四尺远近。”(第四十三回)“哪吒战胜了刘环,把乾坤圈打来,只打得刘环三昧火冒出,俱大败回营。”(第六十四回)“老子扁拐夹后心就一扁拐,打得通天教主三昧真火冒出。”(第七十八回)可见,《封神演义》中的“三昧真火”含义也大体与道经相符。
再看两部作品中“三昧真火”的作用。如前文所述,道经中三昧真火对内炼养形体,对外使“鬼神不敢近”。小说中对三昧真火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对外方面,对内作用仅在一处有所体现:“只三山五岳门人,与凡夫不同,俱是腹内有三昧真火的,又会五行之术,不觉俱先好了。”(第八十一回)这是说仙人们因腹内有三昧真火,生病(中毒)时能比凡人更快康复,这一点可归为对内作用。
对外方面,道经中仅提及人体生出“三昧真火”则“鬼神不敢近”,而在小说中,三昧真火的作用进一步扩大,成为除妖灭魔甚至烧神焚仙的利器。“话说子牙用三昧真火烧这妖精,此火非同凡火,从眼、鼻、口中喷将出来,乃是精、气、神炼成三昧,养就离精,与凡火共成一处,此妖精怎么经得起?”(第十七回)“子牙无计可施,命众门人:‘借三昧真火烧这妖物!’旁有哪吒、金木二吒、雷震子、黄天化、韦护,运动三昧真火焚之。”(第六十三回)“陆压进阵见空中火、地下火、三昧火,三火将陆压围裹居中。他不知陆压乃火内之珍、离地之精、三昧之灵。三火攒绕,共在一家,焉能坏得此人?”(第四十八回)“纯阳自是三昧火,烈石焚金恶煞神。”(第六十四回)第一则材料表明,“三昧真火”与“凡火”结合,让妖怪难以承受。但其他描述似无“凡火”,仅用“三昧真火”就能烧灭妖怪,这可能是作者的简略写法,省略了“凡火”二字。第四则材料中的“陆压”是仙人,虽未被“三昧真火”所伤,但至少说明在截教之人观念里,三昧真火可烧杀普通仙人,只是陆压体质特殊,能免疫三昧真火。
因此,三昧真火对外的一个重要作用是,结合“凡火”后能除妖灭魔甚至烧神焚仙。在道经中,三昧真火只是修炼者体内的“凝聚之气”,无燃烧外物功能,而在小说中,三昧真火可直接燃烧外物。“话说杨戬借胸中三昧真火,将粮草烧着,照彻天地。”(第四十三回)“杨戬听得,忙将三昧火烧了惧留孙指地成钢的符篆,立在黄河岸边。”(第八十八回)显然,这两则材料中三昧真火可直接燃烧外物(用“三昧真火”加“凡火”烧粮草并无必要,仅“凡火”即可)。但既然如此,烧灭妖怪时为何又需与凡火“共成一处”呢?这或许是本书的一个矛盾之处。
在《西游记》中,三昧真火的这一作用更为人熟知,红孩儿正是用“三昧真火”大败孙悟空。“那妖王与行者战二十回合,见得不能取胜,虚晃一枪,急抽身,捏着拳头,又将鼻子捶了两下,却就喷出火来。那门前车子上,烟火迸起;口眼中,赤焰飞腾。那妖魔捶了两拳,念个咒语。口里喷出火来,鼻子里浓烟迸出,闸闸眼,火焰齐生。那五辆车子上,火光涌出。连喷了几口,只见那红焰焰、大火烧空,把一座火云洞,被那烟火弥漫,真个是熯天炽地。”(第四十一回)原文还提到:“原来龙王私雨,只好泼得凡火;妖精的三昧真火,如何泼得?好一似火上浇油,越泼越灼。”可见,《西游记》中三昧真火不仅能燃物,而且所起之火,凡水无法扑灭。
(预测/国学/明镜阁王镜海恭辑/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)广发E配
发布于:广东省信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