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《槽值》栏目(公众号:caozhi163)出品睿新策略,每天更新。
“上海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。”
最近的社交平台,又被上海“占领”了。
这边是“咖啡馆主理人”成为新的互联网热梗,上海式“刻板印象”+1;
那边是“东方明珠防御塔”无差别攻击每个喝蜜雪冰城or用安卓系统的人后被雪王拿下。
雪王:小小东方明珠,拿下
不过对于上海朋友们来说,网友调侃也好,玩梗也罢,那其实都不是问题。
上海当然也可以用安卓手机,也可以喝蜜雪冰城,近期真正困扰上海人的,也绝非这些,而是——
蝉(知了)。
图源:微博@沪语说唱Mrweezy
“最近的上海简直是闹上蝉灾了!”
数不清多少只蝉蜂拥在一棵树上,声音极大,响起来没完,还会疯狂释放体液,平等滋每一个无辜路人。
“有时候走在路上真挺绝望的,感觉全体上海人都是蝉play的一环。”
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蝉灾问题,网友们争相献计献策:更换植物,保护鸟类,出门带伞……
直到一句话的出现,杀死了比赛:建议上海引进山东人,蝉灾的问题将立刻被解决。
图源:抖音评论区
为什么是山东人?针对这一问题,闻讯赶来的大家已给出回应:看看,谁叫上海人不吃知了猴呢?
“这要是在山东,别说扰民,它很可能都等不到爬上树的一天。”
图源:微博评论区
“建议上海全面引进山东人以治理蝉泛滥问题!”
人与人的悲喜并不相通,山东人和上海人尤其是。
如果最近你问备受“蝉灾”困扰的上海人,有没有什么人生理想,可能得到回答:
“下辈子我也要当蝉,爆睡12年醒来狂叫四周,拒绝做出任何解释,然后挂掉。”
对于这点,其他有同样困扰的人会表示赞同,但山东人不一样,他们只会深感惋惜,并留下一句:
“然后被1.5元一只的价格卖掉,让你来不及起床尖叫,后面的幻想更是肥皂泡。”
不是吹牛,在动物界知了的著名“三大天敌”:螳螂,黄雀,山东人。
山东人对蝉的克制技能值有多高,从他们“全民抓捕”的阵仗就可见一斑。
夏日,蓝调时刻,其他人在享受落日余晖的时候,山东人严阵以待。
拿上手电筒,提上小水瓶,晚饭结束抓紧时间奔向小树林——知了猴要出来了!
如果把镜头拉高一点,从空中看,每一片小树林都是这样的景观,真的很壮观。/图源:小红书@大众新闻
先解释下什么是知了猴,其实就是蝉的幼虫,学名蝉若虫(又叫爬猴)。
这种幼虫通常栖息于树木根部,在地下生活2~3年吸食树根汁液,并在夏季夜间出土蜕变为成虫。
当然,这是说的是通常情况,因为如果在山东的话,一切可能就不太一样了:
知了猴还在土里时就被抓获,并被下锅油炸,端盘上桌,可能才是它的最终宿命。
对蝉的幼虫的叫法,每个地方都不同。有的地方叫“哨却”,有的地方叫“爬叉”,还有“马猴儿”“年高”等等叫法。百里不同名,堪称陆地界的皮皮虾。
如果山东的蝉也有“花语”,那么大概是:上树就不能吃了。
为了成功收获每年夏天大自然馈赠的第一波知了猴,山东人有的是力气和手段。
初阶知了猴爱好者会熟练挑选适合抓捕的时间、地点、装备——
傍晚时分出门,拿着手电筒往树木主干处或根部照射,寻找将破土而出的知了猴。
一旦发现,立刻捕捉,将其放在水瓶中,以防它蜕变成虫都是基础技能。
有人专门爱吃成虫,但一般幼虫口味更好些。/图源:抖音评论区,下同
为了更好、更多、更快收获知了猴,一生要强的山东人开发了很多进阶捕法。
有人为了避免“人多猴少”的局面睿新策略,专门解锁冷门小树林,开拓知了猴版图。
不过根据目前的行情来看,再荒无人烟的地方,都可能已经被开发过了。
有人专门挑雨天出行,因为下雨影响土壤疏松性,会促使土中知了猴努力向上爬。
每每夏季雨天,山东人一副“风浪越大,知了猴越多”的模样,恨不得高喊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。
图源:小红书@菲妮,已获授权
山东人找过一次知了猴,就会理解传说中的钓鱼佬,天也不热了,蚊子也不咬了,小树林也不黑了。
图源:九派新闻
一些高手经过长期研究,甚至已经可以通过土壤状态,辨别哪个地方有知了即将破土。
高手,这是高手。/图源:抖音@满眼星陳,已获授权
而这甚至都不算什么,众所周知,山东人的人生三大执念:考公,考编,抓知了猴。
关于这几件事,他们在态度上高度统一,行动上基本一致,还力争抓出数量,抓出质量,抓出深度。
吃不完的还可以冻起来/图源:@开心的螺蛳粉,已获授权
据报道,一名山东男子一边抓知了猴,一边对捕捉时间、地点、状态进行记录、分析,并整理在案。
不出意外,最终把它们的生活习性、产量影响、破土时间规律全摸清了。
经过反复实践,最终拿下30多天抓了6740个知了猴的成绩,一战成名。
要不怎么说呢,有考公考编勇气的人,这辈子做什么事情都会成功的。
图源:小红书@闪电新闻
知了猴大概也不会想到,在山东,抓知了猴甚至还能催生出不同的流派。
而前面说的探寻规律、总结经验的,其实还只算保守派,因为真正的激进派已抄上了近路——
直接用上了科技热成像,别名“金蝉探测仪”。
图源:淘宝
此时刚刚从地里准备破土,甚至还未从沉睡中苏醒的知了猴:没有触犯任何天条。
而据可靠消息,山东市场已是“一猴难求”,知了猴价格,目前已经涨到了约两块钱一个。
已经有山东村镇开始集体养殖知了猴,一个夏天能有430万左右的收益。
还有地方开展付费入园“寻宝”知了猴项目:门票10元,带走1.1元一只……
图源:抖音@闪电新闻
“不是,你们山东人为什么这么爱知了猴啊?”
在山东,吃知了猴也是一种文化,这话不假。
早在北魏时期,山东人贾思勰就曾在《齐民要术》中细细总结知了猴的做法。
“捶之,火炙令熟。细擘,下酢;又云:蒸之。细切香菜置上;又云:下沸汤中,即出,擘,如上香菜蓼法。”
彼时就已经有了“一猴两吃”,即火烤和蒸熟炖汤。
到如今,在一生爱知了猴的山东人家中,将知了猴洗净、油炸,撒盐吃则最普遍。
图源:小红书@开心的螺蛳粉,已获授权
外地人乍看可能有点费解:这玩意真的能吃吗?山东朋友确定不是异食癖?!
只能说关于对知了猴的爱,山东人有理论支持——
你根本不懂知了猴的甜美,这一点问题上很多朋友就明显不如亚里士多德。
山东朋友:我和亚里士多德所见略同/内容源自:《昆虫记》[法]法布尔/戚译引 译
名字看似难顶,油炸后却干香味美,嘎嘣脆;外形看着黑暗,蛋白质含量却据说是牛肉三倍之多。
不要小瞧炸知了猴,它既能在街边摊上出现,也能放在高级餐厅里,照样卖你大几百。果然是上海……/图源:小红书@朗姆葡萄酒,已获授权
初见它说“挺好的拿远点”,吃过说“这玩意(嚼)谁研究的呢(嚼嚼嚼)”是很多人的心路历程。
吃不下是本能反应,吃得停不下也是本能反应。
在知了猴问题上始终掌握话语权的山东人,不止致力于吃、抓,还十分擅长开发新口味。
知了猴烧烤,解决了烧烤界难有新品可开发的难题,从此去淄博吃烧烤的理由又多了一个。
烧饼夹知了猴,既有肉夹馍的满足,又有知了猴特有的口感和香味,从此其他同类组合都成了将就。
图源:抖音@阿宽在老家,已获授权
还有知了猴锅贴,知了猴包子,知了猴卷饼。
为了不断探索知了猴美食的可能性,山东人还将其应用到了甜品界——
知了猴面包(山东限定)。
图源:抖音@闪电新闻,下同
“口味能不能完美融合不知道,第一眼感觉咱们山东人,从此有了自己的仰望星空派。”
虽然面貌有点刻奇,但仔细想想,高蛋白+碳水,这不健身人士的最爱?妥妥健身餐。
既然甜咸界限已经不是问题,其它就更不是了。知了猴披萨,配马苏里拉芝士,中西合璧有了。
知了猴慕斯蛋糕,山东人自己的生日蛋糕天花板。
图源:小红书@山东卫视
在如何处理知了猴这件事上,每个山东人都有无尽的热情和创意。
因此也有山东朋友在,听说去年广东顺德率先推出知了猴咖啡的时候,感觉天好像都塌了。
“什么?我们山东人不是知了猴天才的吗!怎么会,怎么会,被广东人抢了先!”
图源:微博@读秒财经
此情此景,爱吃知了猴的人会理解山东人的心情,不爱吃的人更会敬佩山东人对知了猴的热情。
第一个尝试知了猴的人,一定是天才。
“引进山东朋友支援上海,怎么不是专业对口呢?”
当然,山东人爱知了猴,还不止爱抓、好吃那么简单,还有文化因素使然。
可以说,抓捕食用知了猴这件事,算是祖先的智慧。
其实知了猴是一种天然适宜作为食品的虫类。它蛰伏在地下,发育过程没有什么污染;一朝破土,哪怕是蜕变为成虫,也是吮吸树汁为食。
且富含蛋白质,也没有什么毒素和不愉快的气味,在过去尤其是困难年代,它更是难得的好东西。
早在汉代,知了猴已经是一道民间美味,上文说的《齐民要术》中的烹饪手法,更是对它悠久使用历史的证明。/图源:@开心的螺蛳粉,已获授权
此外,山东人的知了猴情结,和山东的独特地理条件也有关。
身为农业大省,山东森林覆盖率高,桃树、玉米等农业作物树种分布广泛,让知了猴有了更为广阔的生长空间,也就有了一方知了猴养一方山东人。
此外,蝉,蛰伏地下,出淤泥而蜕变,这种习性,本身就是一种高雅的象征。
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便说道:“蝉,蜕于浊秽,以浮游尘埃之外,不获世之滋垢。”
山东博物馆藏有“蝉冠菩萨像”,以蝉来表示菩萨的神圣高洁。/图源:微博@颐和吴老
在上古时期,蝉还被赋予了灵魂出窍、永生不死等方面的内涵。
蝉类造型的玉器往往蕴含长生、重生、羽化等方面的意味,是一种美好的向往。流传至民间,吃蝉也就有了强身健体、健康长寿的意味。
比如鲁西南地区至今仍有“夏至吃蝉,无病无灾”的俗语。
还有一点,就是在《西游记》中清楚记载了唐僧的身份:如来的二弟子,金蝉子。
也就是说,吃知了猴,就是在吃唐僧肉哎,这不得多来两个。
何况,在无数山东人心里,夏日找知了猴这件事,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了一种集体记忆。
图片香港演员任达华近期回山东老家种玉米,网友就高呼:叔,别忘了去地里抓知了猴。/图源:微博@任逹華
多少山东人,从童年时代开始,就已经体验过夏日晚上找知了猴的经历。
或是一家集体出动,或者小伙伴玩闹,找时开心,吃后满足;记忆里的夏日晚上,并不觉酷暑炎炎,反倒乐趣无边。
如那句话所说,人的一生都在追忆童年。夏日小树林中的壮丽景象,未尝不是一种对童年岁月的集体追忆。
所以无论怎么说,知了猴要抓,要吃,还要多吃。为限定美味,也为一个山东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。
最后,上海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引进山东朋友呢?这方面他们真的是超专业的!
信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